新闻动态

首页  >  新闻动态


上海市民办金苹果学校2021学年高中课程计划

一、课程目标

基于2021秋季推行的各学科课程标准及上海市中考改革政策的实行,上海高考3+3政策的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以及新中考政策的实施,学校围绕教育部关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教学改革”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化、细化,做到了各学科基于学科本质凝练了本学科的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学习学科课程后应达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二、课程计划

1.基础型课程:夯实课堂教学基础 。

2.活动类课程:结合德育活动有效开展。

3.研究型课程:教师结合自身学科课程和个人兴趣与专长,自行开发课程。例如:生涯规划课程、化学创新实验课程、科学创新课程等;

4.整合校外社会资源,联合开发课程。

 

            图片.png     



高一

高二

高三

说明

 

 

 

 

 

 

  

 

语文

3

3

3

3

3

3

 

生命科学:由于高二年级可以参加地理和生物等级考,所以自高一起开设生命科学。

 

 

数学

3

3

3

3

3

3

外语

3

3

3

3

3

3

物理

2

2

2

2

2

2

化学

2

2

2

2

2

2

生命科学

2

2

3

3

-

-

思想政治

2

2

2

2

1

1

历史

2

2

2

2

2

2

地理

2

2

3

3

-

-

艺术

1

1

1

1

1

1

体育与健身

3

3

3

3

3

3

通用技术

1

1

1

1

0

0

信息科技

2

2

0

0

0

0

周课时数

28

28

27

27

20

20

 

学科拓展

6

6

5

5

6

6

包括阅读与写作拓展、数学思维、听说训练等

体育专项

1

1

1

1

1

1


班团活动

1

1

1

1

1

1


研究性课程程

1

1

1

1

1

1


学科提升

-

-

1

1

5

5

主要指等级考拓展

心理健康

1

1

1

1

1

1


社区服务

社会实践

每学年2周

高一:军训、国防教育、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

高二:学农、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

高三:社会考察、社区服务等。

周课时数

10

10

11

11

15

15


素养拓展项目

-

-

-

-

3

3

包括科学技术、人文底蕴、社会科学等领域的素养培育活动

晨会或午会

每天20分钟

用于时政和各类专题教育活动

午休

每天30分钟


广播操、眼保健操

每天约40分钟


周课时总量

38

38

38

38

38

38


 

三、课程实施

(一)基础型课程实施要求

1.严格按照《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上海市中小学2021学年度课程计划及其说明的通知》和《上海市普通高中课程实施方案》的通知实施基础型课程计划,做到三个“落实”:课程落实到位,教师落实到位,课时落实到位。同时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加强课堂教学研究,认真研究教材,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准确把握三维教学目标,努力把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实施,以体现教学的有效性。

2.把基础型课程深耕为“校本化课程”。主要抓手为——导学案的设计和使用的研究。鼓励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仔细研究学生,合理利用课程资源,减负增效,逐步形成满足我校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国家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

3.落实教学“五环节”, 细化常规,精细管理,扎实开展“主动?有效”课堂活动。精心落实教学“五环节”,将教学“五环节”始终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把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贯穿始终,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质量,从而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具体体现为:加强备课的针对性;提高上课的实效性;重视作业的有效性;关注辅导的层次性;注重评价的激励性。

(二)拓展型课程的实施要求:

本着“加强基础,促进发展”的要求,学校课程实施加强针对性,努力保障学生达到共同的基础,并为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拓宽学习的时空。

1.课程开发:以知识类型的拓展课程为突破口,逐步向实践类型、综合类型的拓展课程延伸,构建有利于学生发展的拓展课程体系。

2.教师培训:开设拓展型课程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新课题,每个教师都需要学习和培训。学校定期组织教师进行学习、讨论,更新教师的课程观、教学观、质量观。

3.具体运作:

(1)发布课程菜单

 根据课程的内容和要求向不同年级的学生发布不同层次的课程菜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自主选择。

(2)学生选择课程

 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

4.对教师的要求:

(1)教师在设计、实施拓展型课程科目时,必须做到每一科目都有清晰的课程目标表述,每门课程都有细致的实施要求、科学的内容设计、合理的课程评价计划。

(2)教师实施拓展型课程时,要根据学生情况进行研究和课程设计,要有详尽的授课计划与教案;使用自编教材或讲义时,要有比较详尽的文本,授课材料须经学校课程领导小组审定后实施。

(3)由于自主拓展课教学采用“走班”形式,要求任课教师落实严格点名制度,保证日常教学秩序的严肃性。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把握拓展型课程教学策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不仅注重拓展知识,更注重让学生通过学习过程在思想、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上有切实提高。

5.对学生的要求: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学习志向,在教师指导下对课程进行自主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课程,也可向有关教师咨询,一旦选定,就必须积极参与、认真学习。

(三)探究型课程的实施要求:

1.内容来源:学习包+自主设计

(1)根据学习包的主题内容设计探究活动。

(2)在老师指导下利用社区资源自主确立探究课题。

2.组织形式:

学生个体的、自主的、独立的探究活动与小组合作探究活动是贯穿全程的基本学习活动形式。学习过程可以是有分有合,真正能实现小组分工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的作用。

3.实施方式:

探究型课程的实施方式是丰富多彩的,没有固定的模式。常用的学习方式有:在问题实验中进行探究;在游戏中进行探究和汇报;在动手操作中进行研究;在进行某一项活动的设计中探究;在课题实施的不同阶段、不同的年级可以采用各种不同的活动方法。

(1)学生在选题阶段时,可以是学生自主选题、指导教师为学生提供课题库或提供主题、或师生共同协商选题等方法。

(2)在探究过程中可以采用调查、实验、查阅收集资料等方法来进行。

(3)学生表现探究成果的方式要多种多样。常用的方式有:图表展示法、实物演示法、演示文稿、观察记录、口头报告、照片、图片……。并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如:教室的墙报、节目表演、开辩论会等来进行成果的交流和展示。要尽可能的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成果展示提供宽广的舞台,以鼓励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并通过大家的集思广益,进一步完善、改进自己的设想,激励学生在展示的同时,发现新的探究点。

4.实施要求:

探究型课程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学会探究的方法和策略。学生课题探究注重过程,要面向每个学生个性发展,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强调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索,得到体验和感悟;充分重视学生个人的观点、态度和行为,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沟通与合作,形成民主意识和团队精神。学生活动及师生交流活动须留下记录,以备评价之用。对学生的评价由探究型课程教师及学生代表组成课题成果评审组,通过书面评审及口头答辩等多种形式开展结题、评价,并计入学生成长手册。

四、课程评价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教育的性质和任务,重视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和人格完善,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符合客观公正原则、全面性原则、激励性原则。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应作为学生的促进者,采用多维指标和多样方法对学生进行评价,给予学生身心发展上的支持,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或自我评价。其目的是让学生最终得到全面的发展。

1.学校课程领导小组、教导处、学生处及各教研组共同参与评价。

2.课程实施过程评价主要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教师评价侧重了解教师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水平,对学生的评价侧重了解学生的兴趣、学生的感受等。主要收集信息的手段是学校组织同行、专家听课反馈等方式综合评定;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座谈会等。

3.学校课程以教师教学和形成校本教材的创造性劳动和课程价值进行评价。其中包括课程的实用价值、学生欢迎程度、提供不同爱好特长学生越来越大的选择性、教学的效果等方面。

(一)学校课程的学生评价

1.基础型课程的评价

新课程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情况,更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基础型课程学生的学习评价由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两部分构成:

(1)过程性评价:包括在主动积极态度下的刻苦学习态度;在良好学习习惯下的持久学习能力;独立的思考、判断、想象、实践的学习品质;合作、分享的学习经历中塑造出的阳光气质等等。可分为“A”、“B”、“C”三个等级。

(2)结果性评价:考试是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的重要方式之一。考试依据上级部门的标准确定考试方式和组织命题,学校严格控制考试次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生综合成绩的评定以平时成绩60%,期终成绩40%计算。

2.探究型、拓展型课程的评价

学校校本课程的评价内容以目标为依据,特别强调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包括学习态度的表现与学习方法的运用;评价学生在参与拓展型、探究型实践活动中所获得的感悟体验,评价学生是否在知识或技能的某些方面获得进一步的拓宽和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学习态度、合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的创新、成果的展示等能力是否得到增强;兴趣、爱好和潜能是否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发展。

评价主体:进行多元化评价,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

评价方法:主要有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指导教师评价、家长和社区的评价。

(1)提倡在校本课程中实施多元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方式,不采用书面的考试或考查方式,但要作考勤评价记录。对学生的评价注重过程评价,发挥评价对学生的激励功能,要侧重于态度与能力,减少量化,多进行分析性评价,要在学生活动情景中评价学生。可以采用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等多种形式。

(2)不同的科目性质可制定不同的评价计划,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小组研究课题、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在学生成长记录册内做记载。

(3)教师根据每个学生参加学习的态度进行评价,可分为“A”、“B”、“C”。

(二)学校课程的教师评价

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不仅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执行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因此,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不再以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评价教师水平的唯一标准。

1.评价内容

(1)教育教学观念评价。主要从如何对待学生以及如何评价学生这两方面评价。能全面了解、研究、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全体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进行积极的师生互动,赢得学生的尊敬。

(2)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评价。教师对设计、开发和实施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在实施过程中,对研究、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课程的能力。

(3)课程目标的达成度。

2.评价主体

实行学校评价、教师自我评价、学生评价三位合一的评价方式。

3.评价方法

(1)教师自我评价:学期、学年总结;教学反思等。

(2)学校考核小组考核:依据学校《教学质量管理条例》等规章制度,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作全面的评价考核,对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

(3)他评:评价者可以是同伴、家长、学生以及上级主管部门。采取的方式:座谈、问卷调查、个别访谈、观摩活动、教学研讨等。

五、课程管理与保障

(一)加强校本培训,提高课程意识

1.专题培训,提高认识。为了提高教师的课程实施能力,拓宽教师的视野,学校以专家讲座和校本培训的形式,定期对教师进行与课程实施相关的专题培训,如指导教师制定学科课程计划、课堂教学环节的设计等等,帮助教师获取课程实施的理论支撑,使教师在具体的实践中不断提高对学校课程的认识,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形成能力。

2.自主学习,提升能力。通过校本自主学习形式以及阅读书籍、教研组学习、讨论等形式,鼓励教师自主学习,加强教师间的交流和学习,提升教师的自身素养和课程实施创新的能力。

3.内外合作,提优师资。不断完善师资培训体系,通过教师进修培训,聘请专家来校指导,给教师搭建一个提升教育教学水平的平台,鼓励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开展教学研究,重视不同学科教师的交流与研讨,建设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实施课程的环境,使课程的实施过程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逐步提升各课程的师资水平,确保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

4.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学校教育科研为引领,鼓励教师认真钻研教材,仔细研究学生,切实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充分挖掘学校内部资源,促使教师养成一种善学习、善反思、善总结、善创新的习惯。

(二)建立课程管理组织系统

学校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课程和教学的领导小组,及时研究、引领、指导、调控和改进学校课程建设和实施工作。各教研组具体负责课程实施和管理以及校本课程的开发,发动全组教师一起进行研究,总结交流经验,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附:课程领导小组名单

组长:刘晓寒                   

副组长:王泓、余小华、崔军

组员:年级组长、教研组长

(三)建章立制,保障课程实施质量

加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一套完整规范的质量管理制度,以保障学校长效常态管理。规范管理制度,明确质量目标,工作职责,全程质量监控,有效控制管理过程,做到凡事有人负责、有章可循、有据可查、有人监督,规范各部门各环节的管理协调,构筑起现代学校制度。主要保障措施如下:

1.完善课程管理制度,保障课程顺利推进。(1)完善基础型课程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基础型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反馈制度;对学生在基础型课程中的学业表现实施多元评价制度等,有效地保障课程教学质量。(2)完善拓展型、探究型课程管理制度。对课程与教学内容的设置、开发、选科、考核、评价等进行具体规定。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不同需求,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成长。

2.进一步完善教师岗位责任制。建立教师评价制度和自我激励和自我发展的机制,以此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促进教师队伍长期、稳定的发展,并努力培养一批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

3.创建一支有能力、有思想、有奉献,团结高效的管理干部队伍。凝聚团队力量,创造性实施有效管理。

4.不断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建立由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的重业绩、重质量的教师评价体系,完善教师考评及奖惩制度。建立教育教学校内督导机制,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断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

5.贯彻“按劳分配、效率优先、公平公正、和谐共建”的分配原则,切实建立重能力、重实绩、重贡献的分配激励机制。

6.改进教师考核与评价制度,在原有的实绩考核、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的基础上加上综合评价,做到评价与奖励、评价与任用相结合。用评价来促进、激励教师水平的整体提高。

7.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在课程改革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以保证课程改革的最终实现。